第一章:学习目标

1.1 迷茫中的设计师

虽然设计是理性的,无奈设计师都有一颗文青的心和绝大多数文科生一样喜欢用用文科生思维看待这个世界

曾经有位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一位老科学家,老科学家躺在那儿快不行了

两人谈及怎么提高全民族的教育事业

老科学家说「我觉得要提高素质教育,应该听音乐,读哲学」

老头说的可能也是真心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类建议属于文科生思维,通常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导致设计师在迷茫的时候去咨询同行的朋友和前辈,他们给出来的建议都和老科学家一样,听了以后,你都不知道怎么落实

尤其是某些酷爱装 X的人,整天把"道"挂在嘴边,张嘴就是设计趋势、行业动态、产品理念… 很多新人往往因此热衷于"修道",却把急需掌握的基本功丢在一边

1.2 急于求成

关注我公众号的同学也许知道,我一向主张:对那些当下用不到的知识大概了解保留印象即可,不要过分专研。尤其对新手而言,与其整天研读一些自己现阶段压根读不懂的书,如下

不如回顾一些自己还未掌握,但随时随地都会用到的基础知识

大咖联合推荐的书籍有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适合所有人。如果你没有几年的积淀,最好不要总想着通过短暂的学习迅速成为张晓龙第二、走在设计趋势的最前沿... … 

倘若真的有秘籍,你就是那万中无一的奇才?

1.3 明确目标

前面说到文科生思维,现在来说与之相对应的理工科思维

理工科思维是面对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思考如何将其拆解为具体的行为,通过一张张的图纸和一颗颗的钉子来实现这个目标

请问「今后一年,你的学习目标什么?」

先静下来好好想想,记下来,我们再开始往下看

我问过很多人「近一年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提高设计能力」

事实上这样的目标都不能称之为目标,

为什么?

目标具有指向性,设立目标是为日后的活动(学习、工作、生活)指明方向。目标就是一个标杆

而笼统的「提高设计能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指引

请问,你想提高什么方面的能力?是产品设计?动效制作?卡通插画?…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圆的中心,那么这些能力好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条岔路

如果没有选定一个特定的方向,通常就会左顾右盼,最后什么都没学好

那好,你说我的目标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这总可以

抱歉,这个目标依然无效

虽然有了方向,却无法得出自己距离目标的距离(进度)

比如今天你的设计能力是60分,你打算通过一年的努力到达80分,但是由于分数是虚拟的,你无法感知到增长的进度,往往一年后你的能力还在60分左右徘徊

好的目标是什么?

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还能客观的查看进度,比如

对生意人来说,挣多少钱,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方向明确可被验证

设计师也可以把薪资设定为奋斗目标,然后思考提高哪些能力可以帮助自己涨薪,总胜过自己无目的的盲目学习

第二章:学习阻碍

2.1 选择多

有选择比没选择好,选择多比选择少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莱珀(Mark Lepper)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席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教授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选项愈多反而愈可能造成负面结果。他们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是品尝果酱,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选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

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作出购买决定的10倍。

离开这实验,回到生活中,相信你有过下面的体验

期末考试来临前,去书店买习题,结果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习题和复习资料。可总不能都买回去做一边吧,于是花了半天时间在里面挨个比较,结果还是买回去好几套,考试结束了,没做完任何一本习题。

今天,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加剧这一症状

通过网上书店,关于UI的书籍,新书的特点就是标题越来越唬人,又是道又是术,内容的质量却越来越浮躁

除了书籍,当我们想通过网络查找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技巧时,你会发现会有太多人对某一块知识发表见解,可靠性可谓鱼龙混杂,即便按发布时间也难逃一些人新瓶装旧酒转发他人经验

总之,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要找到有用知识比淘宝还难

2.1 决择难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选择,无论是商品还是知识

但,你以为你的阅读选择是你自己做的吗?错了,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别人让你做的,聪明人有一对套路去影响你的决策,最常见的是,某文章标题《2017年设计趋势》看到这样的标题,你就会马上点开,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和《2014年设计趋势》没什么两样,当然绝大部分人是发现不了的

想想自己平时在查阅订阅号推送的时候,你的每一个点击动作都是别人替你做的

像什么深度干货、设计趋势总结、必须掌握的技巧、设计的秘密... ...那都是有套路的,而我们都是被套路的人。

2.3 记忆难

而互联网的出现,还对人们的学习构建了一种障碍,这个障碍不仅表现在选择上,更表现在它正一点点摧毁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要觉得危言耸听,互联网看似客观的把海量的知识呈现在我们面前,事实上我们都在这些信息中快进快出,以Google为例,Google的道德标准不低,号称自己从来不作恶,但是由于它的商业模式中90%的收入来自广告,谷歌的战略就是让你在多个信息中快进快去,在一定的时间内去浏览更多的页面,因为每个页面中都有广告。

人脑在决策的时候,是由前额叶决定,它负责理性的选择

然而学习是由记忆、视觉那部分大脑区域来控制,当上网的时候,面对海量的内容,大脑先要通过前额叶做出决策,帮助我们选择要读取的内容。在读取这些的时候,大脑区将进入调用记忆、视觉那部分模块,但是网站并不会给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是像 Google 一样,不断试图将我们导向其他页面,(手机上虽没有太多干扰,却会不断弹出各种推送提醒)在我们不经意间看到这些提示时,我们的大脑都会下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于是在我们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看似一直在阅读某个文章,实质上大脑一直在前额叶和记忆区不停切换,看似学很多干货,实际并没有被大脑记忆

第三章:学习方法

3.1 熟不生巧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无论在各行各业,要想成为一名行业专家,本能的想法是勤学苦练,只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行业高手,为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熟能生巧」,讲述的是一个百步穿杨的弓箭手,和卖油翁的故事

近几年又有一个新名词,叫"一万小时定律"

所谓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古今中外,关于如何成一个行业的专家都是一个答案,只要你花时间死磕,就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

但这套理论在今天看来却有重要缺陷,为什么这么说?

可无论是射箭,还是卖油都是单一动作,射箭的只需要射箭,卖油的老翁只需要倒油,只要勤奋苦练自然可以成为一名高手。但放在今天,除了车间流水线,还有多少工作是单一指令呢?

3.2 套路

基本功≠初级入门

练习的基础是基本功,基本功的本质不是初级入门,而是成型的知识罐头!简称套路

套路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谈到套路大家就想到骗术,实际上,套路是前人成型经验最凝练的总结。

比如开头提到的成语 「熟能生巧」,我们在日常对话的时候只要提到这四个字就明白背后的意思,而不需要追究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出处。设计也是一样,早年我在公司强调,在@2x下元素尺寸最好是8px的倍数,你问我为什么?后面就得扯到安卓和iOS一大坨东西,一讲就会扯太远

如果你的求知欲旺盛,怀揣追本溯源的心凡事都要求证到底。那是不是该先检查房屋的质量、家具家电的质量、以及在用的手机是否会爆炸,以免人生安全收到威胁

社会如此复杂,我们只能选择相信那些自己认为信得过的人,把他们成型的经验和知识拿来就用

3.3 傻练

你以为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不断画图,一万小时画图吗?

当然不是,这是傻练

一万小时画图的结果也许是闭眼也能操作PS

如果你整天都是做各种英文设计稿,热衷于Dribbble风四处炫技,对设计的理解反而会有很大的阻碍,像美工甚过设计师。设计师的作用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美化,或为了美化制造更多问题

真正的练习是把一个大的知识体系拆碎,拆成一个个小模块,然后分头去练,比如按钮怎么画,弹窗的位置怎么定,UI设计好比一座高楼,是由一块块砖头拼装而成,我们需要把整座大厦拆成一个个砖头去训练

姚明说过,美国NBA的篮球明星他们训练往往是打拳击,你会问拳击和篮球有什么关系?

拳击可以训练一个人下肢的移动速度和上肢的力量,反过来这对篮球特别有用,这就是拆解的思路

最近我发起的站酷活动明明讲得是配色和包装的练习,模板却只有三个页面,而不是出某个APP的整体效果,用的也是拆解的思路

第四节:学习环境

4.1 内心环境

心理学界把学习分为三个区

核心部分叫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你会特别舒服,在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知识你都得心应手;

而最远的区叫恐慌区,那里的知识你都不清楚,不了解;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有一个区,叫学习区,又叫做"脱离舒适区",学习的本质就是永远不舒服,永远在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在已有的知识领域中,你全知全能的,可你一旦想增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就得通过费力的征战去扩大地盘

学校里有很多学霸,教材上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所有习题都见过,每次考试都是好成绩,但进入社会后事业发展却不太顺利,为什么?成绩好说明他不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因为他在舒适区里待太久,对外界新知识的强烈挑战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这

4.2 外在环境-上

研究生期间都有一个角色叫导师,导师在英文里叫Adviser,这个单词还有另一个意思,叫顾问。

顾问就是不断给我们做的事情提供一些及时的反馈,为什么目前培训班的教学都强调小班授课,为的就是为更多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课堂互动),然而培训班多招是常态~ ╮(╯▽╰)╭ 

很多人觉得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老师录个视频,然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就能获取知识。

对不起,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真正有效的互联网课堂不仅有网上的学习资料,关键还要有学习反馈!显然录播的课程是不具备学习反馈的。

你也许会说网络直播授课,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直播进行互动。但接触过直播培训的同学应该知道,直播的课程时长是固定的,时间一到老师就下线。以某线上UI培训班为例,每周3节课,每节课为45分钟,你觉得在这45分钟里,学生又能和老师进行多少次课堂互动?

直播课堂和大学课堂类似,老师站在讲台,透过网络对台下一百多个学生大量的灌知识,课后大家回去做习题,虽然直播培训班宣称会给予课后指导,但这样的学习反馈注定是稀疏的。

4.3 外在环境-下

说到好的学习环境,很多人本能的想到是窗明洁净的教室和提供大量免费学习资料的图书馆,

这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只能从学习资料中获取理论知识,但这和实际掌握是两码事,懂不代表会做

真正好的学习环境特指能够提供及时反馈的环境

很多人以为健身房的教练的作用是教你怎么做,错了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某个器械怎么用,哑铃怎么举,大可以通过健身软件进行学习。

教练真正的作用是针对你每一个动作给你及时反馈,如果你有动作不到位,教练会立即指正。如果你对学习有任何疑惑,教练会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你,其中很多知识是网上搜不到的,这才是教练的真正价值。

任你自学再怎么努力,在相同的训练时间下,有教练指导肯定比自学更加高效。

上一页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点赞(152)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