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任何普通消费者如果购买某种他不熟悉的东西,就有可能被狠狠宰一刀。这句话可能有点偏激,但确实真实的写照。90年代末,懂电脑的人不多,卖电脑的人也不多,一台电脑往往有1000-2000元甚至更高的利润,利润率高得可以和80年代摆地摊媲美。

  我们知道大学生是DIY装机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经济水平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注定了电脑必然成为薄利多销的商品。进入2000年后,DIY装机整体利润已经不能和90年代相比,单机利润迅速下降到1000元以下,用“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来形容贴切不过。但进入2000后DIY总量持续上升,即便单机利润下跌,但总利润并没有减少。步入2005年后,随着电脑保有量持续上升,DIY增长量已经不能和早些年相比,再者此时DIY消费者对市场的熟悉度也跃上了另一个台阶,被“忽悠”的装机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少,整体利润持续下跌。当DIY整合行业利润下降到最低程度时,装机商必定会通过某种特定手法保证自己的利润。

  DIY一台电脑需要购买多种配件,当商家发现消费者对CPU、内存、硬盘价格了解时,他完全可以以成本价报给消费者,再在他们不熟悉的机箱、电源等外设配件中赚回来,装机商还是赚了。这就是DIY装机商最主要的销售手法之一。那么为何机箱成为最隐秘的“暴利”商品呢?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同来分析。

DIY消费者多以学生为主
  之前我们说过,DIY装机消费者多数为在校大学生或者工作时间不很长的年青人为主。这群消费者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新事物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他们热衷了解DIY知识,了解DIY市场状况并且对价格敏感,这就使得DIY装机商不可能在CPU、内存和硬盘等受关注高的配件中赚取足够的利润,必须通过不受大众消费者所熟悉外设类配件保持足够的利润,否则他们无法保证正常盈利。
  除了CPU、内存和硬盘等核心配件外,外设类价格相对隐蔽,其中包括机箱、电源、音箱、摄像头、键鼠套装等,总之越少人关注的东西留给商家的利润就越高。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不买音箱、摄像头,可以让商家送键鼠套装,却不可以不买机箱和电源。也就是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CPU和机箱的销售比例为1:1,既然机箱具备了如此高的销售量,那么DIY装机商把利润的大头寄托在机箱上也不足为奇了。
机箱的关注度低造成价格不透明


机箱自身技术含量低决定了较低的关注度

  为什么大伙都关注CPU、关注板卡和硬盘而不是外设呢?那是因为核心配件的更新速度极快,通常不到一年的时间,原本主流的配件都会消失于市场。“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番一番”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机箱电源呢?往往三年前上市的机箱型仍是目前热卖的产品(只是钢材厚度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哪个普通消费者会关注机箱呢?更何况机箱仅仅提供保护硬件的功能,对整机性能丝毫不构成影响,在追求性价比的DIY市场中又有谁过分关注机箱呢?
社会法制不健全
  因为法制不健全和公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中国社会存在大量暴利行业。往往一个行业不被大众群体熟悉、关注或者处于垄断地位就具备了成为暴利行业的条件。眼镜、殡葬、电力、通讯、教育无不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法制建设处于落后水平,缺乏必要的职能部门对社会上极度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监管。一个国家尚偌如此,电脑城出现“暴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何况相比于真正的暴利行业来说,机箱电源的利润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IT媒体缺乏必要的报道
  无论是传统平面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必须通过吸引读者的内容来完成既定的发行量和访问量。读者最关注的是CPU、内存、硬盘的价格报道和板卡性能评测,相比于这些核心配件,机箱的关注度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哪个媒体愿意牺牲自己的发行量去大肆报道少人关注的机箱呢?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利益在作怪。

点赞(96)

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